浙江温州:直击营商环境痛点“一问到底”

发布时间:2025-07-15  来源:温州日报  浏览次数:4
  7月10日,温州市政府收到《温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贯彻实施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审议意见不仅明确了各职能部门的改进方向,还定下了时限:2026年6月底前,向温州市人大常委会报告落实情况。

  这场跨越年度的“考试”,源自日前举行的《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执行情况专题询问会和前期数月的深入调研。

  今年4月,温州市人大常委会组建专项执法检查组,通过实地走访等方式直抵一线,依托189个乡镇(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和数字化平台,向549名市人大代表发函征询,收集意见建议200余个,30余个涉企部门开展“自我体检”,为专题询问精准“制导”奠定了坚实基础。

  询问会上,没有考卷,却有直击痛点的“考题”;没有考官,却有较真的“阅卷人”。8位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市人大代表,从企业的急难愁盼、市场的堵点痛点“出题”,多个涉企部门负责人现场亮出答题思路,问答之中碰撞出优化营商环境的实招硬招。

  企业“用地渴”怎么解?

  从“等米下锅”到“精准供粮”

  对企业而言,土地就像“生长的养分”,缺了它,再强的发展劲头也难舒展。随着产业升级加速,一些企业眼看着订单来了、规模要扩,“用地难”却成了“心头堵”。

  为解企业用地之“渴”,温州创新探索“数据得地”创新机制——通过量化评估企业成长潜力、经济效益等核心指标,依据评分排名实现精准供地。据统计,去年全市通过该机制累计供地8155.9亩,不少企业借此扩大生产,尝到了甜头。

  “去年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中,仍有100多家未拥有自有用地。同时‘数据得地’机制还存在区域推进不平衡、土地供需匹配度不足等问题,请问下一步将如何深化机制改革,确保优质企业优先获得用地保障?”温州市人大财经委委员孙国勇的发问,把企业的急难愁盼摆到了台面上。

  对孙国勇出的“题”,温州市经信局有关负责人在回应中悉数“家底”:今年已对全市优质企业用地需求开展全面摸排,共有用地诉求的项目827个;目前已为228个项目供地5441亩,剩余599个项目的用地需求待解决,其中亿元以上企业有228家,涉及用地5780亩。

  温州市经信局表示,接下来要给企业用地需求“精准画像”,按固投强度、亩均税收、单位能耗等指标指导企业算清项目“效益账”,帮助企业更加理性地提出真实用地需求。同时,协同资规部门,根据待供地优质企业项目行业分类,全力加快做地速度,持续扩充“熟地”供应规模。

  工业用地是城市工业发展的“生命线”。但温州县域间产业空间与项目意向的匹配度仍需提升,“地等项目”与“项目等地”的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解决。孙国勇向市资规局追问:“将采取哪些措施进一步强化工业用地保障?”

  “目前全市剩余工业用地空间达12万多亩,按年均工业供地1.5万亩计算,未来较长时期内用地储备充足,不存在‘无地可用’的困境。”温州市资规局的回应让人振奋。

  据介绍,今年温州市资规局将大力推行“工业上楼”模式,对存量空间及工业企业增资扩产项目,不设容积率上限,同时将容积率下限提升至3.0,建筑密度提高至60%,并取消详规中企业单地块绿地率20%的硬性要求,改为按片区统筹核算。这意味着企业能在有限的土地长出更多效益。

  外来务工人员“入学愁”怎么消?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外来务工人员是温州发展的“建设者”,他们用汗水浇灌着这座城市的繁华。他们的孩子能不能在身边上好学校,直接关系到这个群体能否“扎下根”“留得住”。

  温州率全省之先突破居住证限制,将入学条件放宽至“以居住登记和劳动服务为前提,年限不作具体要求”,先后出台外来用工子女入学保障“25条”等政策,实行随迁子女入学“一网通办”“一站认定”。如今,全市随迁子女在校生总数达26.5万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四分之一以上。

  政策好,能不能再好点?现在是“有学上”了,怎么能让孩子“上好学”?怎么让外来务工人员来了就不想走,真正在温州安居乐业……温州市人大教科文卫委主任委员丁福良问到了外来务工人员的心坎上,也点出了政策优化的方向。

  “我们保证,有居住证的农民工随迁子女100%上公办校,所有随迁子女100%在常住地入学。”市教育局用承诺给外来务工人员送上“定心丸”,“接下来还将完善积分制量化入学办法,创新推动‘积分入学’升级为‘积分入好学’,由各县(市、区)根据实际情况,为高积分人员、高层次人才统筹提供优质公办学位。”

  针对企业高级工、中级工等人才,我市将通过“企业认定+个税证明+多部门核准”等方式,根据相应条件标准和人才实际需求,统筹落实“入学优待”。今年上半年,市县两级教育部门联动新增17个“惠企助企服务站”,提供政策咨询、招生报名、升学指导等服务,帮助177家企业解决了人才子女入学需求。

  技能人才“引育留”怎么破?

  从“用工缺”到“工匠兴”

  技能人才是制造业的“脊梁”,是产业升级的“硬核支撑”。从龙港的印刷机长到乐清的智能电气能手,再到瑞安的汽摩配巧匠,一批批技能人才在岗位上发光发热,支撑起一个个特色产业。

  近三年温州市市属技工院校学生平均就业率达96%以上,留温率达90%,但“用工缺口”仍是产业发展的“绊脚石”。

  “有较多企业反映技能型人才存在引用难、留用难的问题。请问市人社局,下一步如何进一步推动技能型人才培育发展?”温州市人大社建委主任委员戴晓勇抛出问题。

  “温州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相较先进城市有一定差距,薪酬待遇、劳动环境等因素,与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城市的‘吸引力’‘虹吸力’还不够强。”……温州市人社局不绕弯子,直接点出“病灶”,也带来“药方”:

  今年开展技能培训10万人次以上;推行“岗位需要+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四位一体的项目化培训模式;探索“技能+学历”现代技工教育改革;推广“技能共富贷”“技能共富保”等金融产品……

  “部门的回应很实在,没有空话套话,给出了具体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温州市人大代表滕敏亮全程参与了询问会,“询问会不是在‘走过场’,政府是真的想和企业一起把日子过红火。”

  会后,温州市人大常委会梳理出接下来的监督重点:“全年为经营主体减负200亿元以上”“‘数据得地’机制全年精准供地超万亩”“‘综合查一次’全年实施率达60%以上”……据了解,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将根据监督重点,开展连续监督、跟踪监督,通过执法检查推动优化营商环境举措落到实处。